(资料图)
8月21日晚,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在尼山圣境室外帐篷成功首演。夜晚尼山五峰并峙,孔子湖浮光跃金,七十二米高的孔子像在山环水抱之间巍然耸立大地,目光炯炯地注视着现场的演员和观众。
孔子在国人心目中堪称“最熟悉的陌生人”。提起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很难有人能准确概括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主要讲述孔子去世后,众弟子相互告别、各奔东西。曾参和冉有心怀各自目的,来到尼山拜访孔子生前随侍杂役履正,引出一段关于孔夫子的麒麟之谜。二十年后,蓦然回首,孔子留给他们的答案原来早就藏在遥遥山水之间,不断启迪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通过剧名不难发现,“山”与“水”是主创人员在进行戏剧创作时所依赖的重要意象符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将山水赋予了仁爱与智慧,以山水形容仁者和智者。导演王沐表示,“我认为儒家哲学观的终极奥义便蕴藏在这句话里,山水不是逃避主义,它代表着个人的追求与寄托,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该剧的创作手法也颇具亮点。从宏观上看,整部剧在舞台、灯光、音乐等方面,都在用现代的方式拉进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从细节上讲,又采用了一些戏曲艺术的手法,用简单的一桌二椅来代表整个戏剧空间。喧嚣过后,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进入尾声,回归到了电影式的山水意境,为数不多的多媒体元素在这时显露出来。
话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是第二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的十部优秀青年导演原创剧目之一,此次走进尼山,王沐对此表示期待。“我相信尼山的观众,比我们更了解孔子,更懂儒学,我们很期待能和大家有交流碰撞。”
提及身为青年导演的责任和使命,王沐则表示“在当前推动传统文化‘双创’的大背景下,作为青年导演可以更创新,也可以更包容,不要去做已经做过的东西。希望我们能在戏剧这场游戏里有所收获,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