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葛东辉 撰文
听闻要为一本关于梁启超的书写点文字,我期待的视野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与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词: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学生、饮冰室主人、少年中国说、新文体、梁思成、林徽因、建筑学家等。我对梁启超的认知仅仅来自历史书、文学史,还有新媒体对他的些许介绍,直到拿到这本《梁启超的书法人生》(陈福树著,羊城晚报出版社2023年4月版)。不得不说,该书拓展了我的认知视域,我不禁发问:“梁启超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如何?书法技艺达到何种程度?”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启了阅读这本书的旅程。一触摸这本书,对它的最初感觉是柔顺厚实、装帧精良。打开封页,跃入眼帘的是作者简介,由此阅知,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会员陈福树先生,他与梁启超是同乡,都生于广东新会,长期从事本土书法历史文化及其人物研究,曾出版过专著《梁启超的书法艺术》等。扉页赫然写着江门书法院本土书法研究项目丛书、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专辑。此作是献礼作品,也是新时代学人从书法艺术视角对梁启超开展专题研究的最新成果,非常值得一读。
此书内页收录梁启超1927年(55岁)自题像,英俊成熟、干练儒雅之气扑面而来。分引言、第一章习书之路、第二章书法活动、第三章书学理论、第四章书法创作、附录一“梁启超书法作品选刊”、附录二“梁启超书法人生记事年表”、参考书目和后记,内容丰富而全面,论证严谨而细致,可以看出,陈福树先生对梁启超的书法人生认识由点到面,系统而深刻。翻阅整书,会看到里面布满梁启超真迹影印图,清晰而富有韵味;在研读过程中,发现图文并茂、论证有理有据,观点与书法作品实例相得益彰。
梁启超的习书之路与其人生经历相互影响。他由童年习字到培养书法兴趣,再到临池不辍,即使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东渡日本,也丝毫未减学习兴趣,遍临群碑,从其临池书迹中可以窥见其学习书法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旺盛劲头。他亲自设计印制九款“集字信笺”,布局得体,色彩淡雅,精美考究。他一生既有碑拓收藏、书画收藏,也参与台湾莱园五桂楼和主持北京万牲园两次书法雅集,还积极应邀作书法演讲。他直言,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并列举:可以独乐;不择时,不择地;费钱不多;费时间不多;费精神不多;成功容易而有比较;收摄身心七种理由。他认为写字这种艺术,应当从模仿入手,结合自身创作。他提出,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是为上法。学多家,兼包并蓄。梁启超这些有关书法的观点都来自其书法实践的切身体会,至今仍具有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书法活动是梁启超人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书透视梁启超的书法人生,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一,师从康有为,但对老师“扬碑抑帖”“尊魏卑唐”理论不盲目接受,而是通过自身探究,独立思考,发表“碑和帖各有所长、难分轩辕”的独到见解。其二,对子女、亲友的真挚感情时常流溢于笔端,尤其是在住院期间,仍不忘习字,在病床上用医院吃饭的盘子当桌子去临帖,除了给孩子们写信,还写了几十把扇子,分给医护人员和厨子等人,是一个具有深厚爱国爱民情怀的人。其三,梁启超之所以能形成劲健俊雅的楷书、流媚典雅的隶书、遒韧清逸的行书、古拙朴茂的章草风格,与其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习研密不可分,也与其兼收博取,不囿于某一家某一种形体,而是汲取众家之长的观念有关。
此书让人视野开阔,了解到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涉猎专业涵盖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文学、史学、哲学、书法等诸多领域,令人惊叹。该书资料翔实,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梁启超不同寻常的书法人生,是陈福树先生30年来根植梁启超生平及其书法艺术,执着探究、积累沉淀而结出的硕果,值得书法界、学术界关注和推介。
陈福树,1948年生于广东新会,长期从事文化、新闻工作,曾任新会文联副主席和《新会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并担任过江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被江门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家”称号,2018年被评为江门市18名文化名家之一,2021年被授予“江门市从事文艺工作50周年文艺家”称号。长期从事本土书法历史文化及其人物研究,在地方和专业报刊发表过大量相关文章,有文章入编《岭南书论——近五十年广东书法论文集》,先后被评为第二届、第三届“岭南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并结集出版。出版的专著有《梁启超的书法艺术》《陈白沙的书法艺术》《茅龙墨韵——白沙茅龙笔》《陈白沙书法解读》《白沙书法》等,其中《茅龙墨韵——白沙茅龙笔》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主持的广东省重大文化出版项目“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供稿 | 姚纪芳编辑 | 廖文静来源 | 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