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读书的孩子,早就经历过“996”的模式,高中时代,放月假的日子还历历在目。照理说,年轻人应该已经习惯了这种刻苦奋斗的日子,为何现在突然爆发呢?其实,这有个积累的过程。读高中时总是被灌输“只要考上大学,一切都会变好的”。等真正上大学时,才发现除了迷茫其他美好根本不存在。大学毕业之后,面对的打击更大,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资太低,房租太贵,一切现实问题接踵而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0后说:90后要坚持,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可房租越来越贵,工资却不涨,失业、裁员的消息还搅得人心惶惶,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心态怎么能不崩?“丧”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常态,甚至成了一种网络文化。还有些表面故作从容的人,感觉看不到希望后已经开始避世、啃老,这并不是一瞬间的事,其实就是内心压抑的表现。压抑的情绪有个累积的过程,这多半从小时候就有预兆了。
一.一位妈妈的苦恼,“压抑型”孩子让人心疼
最近,一位妈妈在网上诉苦,说自家孩子正在习惯性地“压抑自己”。虽然只有7岁,但妈妈却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成熟”。上周,孩子不小心撞翻了家里的一个青瓷花瓶,这个花瓶妈妈很喜欢,知道花瓶没有办法复原,她当时就呵斥了孩子,还罚孩子不准吃晚饭。孩子几次想辩解,都被妈妈的气势给压了下去,孩子本来很想哭,也忍住了。
让妈妈担忧的是,撞翻花瓶事件后,只要她一批评孩子,孩子就会忍着,既不争辩也不哭,这种表现不太符合常理。以前孩子还会撒娇,求自己原谅,现在孩子宁愿压抑情绪,也不多做解释。看似孩子长大了,只是这样的成长方式,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遇事表面“从容”的孩子,通常有这些专属特征
1、长期隐忍,一时爆发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面对不开心时,大喊、大骂才是发泄情绪的常规操作。一旦选择隐忍,压抑脾气,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影响心情,实际心里不满的种子在生根。习惯隐忍的孩子,心里往往会越来越难受,等到某个节点被点燃,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爆发。而这种压抑已久的情绪,一旦爆发,将会造成很多难以预计的后果。
2、过于忧虑,在意别人看法
虽然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不过有时候自我一点也无妨。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总习惯从自身找问题。比如有人无缘无故瞪你,“压抑型孩子”会觉得是自己很让人讨厌,这样心情自然会沮丧。每天都想自己哪做得不好,要改正才会被别人喜欢。其实有时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是孩子“过度解读”,孩子忧虑太多,影响心理健康成长。
3、偏爱说谎和伪装
小花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从来不会对父母有过多要求。
妈妈问小花:“你是不是想要?”小花摇摇头说:“我就是看看。”妈妈也没再多问,拉着小花就走了。后来小花看到小区的一个孩子拿着这款芭比娃娃,她很羡慕,只不过这种感情却从来没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来,不管心里有多不开心,都只有她自己知道。孩子说谎、伪装,只是为了让父母觉得自己懂事,不给家里添麻烦。可是压抑了自己,如果父母看不到这种背后的默默付出,孩子得到的就只是难过。
明明还是个孩子,他本可以大方地跟父母说:“我想要爸爸妈妈不要对我发脾气”、“我不想学毛笔字,就想学钢琴”、“我想爸爸妈妈能多和我玩,而不是只在辅导作业时陪在我身边”。孩子有很多想法,他们喜欢玩,喜欢吃,也喜欢爱和陪伴。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年纪,却时常压抑自己,其实这很可能是父母的问题。
三.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波澜不惊”的孩子?
1、从小被强制灌输要坚强
“作为一个男孩子,就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事业有成,每天就想着玩游戏,这有什么出息?”家长都喜欢这样教育男孩子,只要孩子稍微表现不好,家长就会急得跳脚。“哭什么哭,学习不好,还不爱和人打交道,我看你比别人家闺女还不如。”爸爸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却只能暗自伤心,接受着语言暴力。自己明明也在努力学习,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还总是被骂,连哭也不行。爸爸很早就说:“男孩子以后要扛起家庭责任,一定要习惯坚强。”
2、发泄情绪时受到指责
“我一点也不喜欢吃胡萝卜”,孩子话刚说完,妈妈就把筷子一摔:“不喜欢吃就别吃,看你饿的时候怎么办?”事实上,孩子确实很讨厌胡萝卜的味道,只是妈妈觉得孩子不该偏食,每次都强迫孩子吃。
孩子看到妈妈发脾气,心里很难受。就想,别惹妈妈生气吧,就算再不喜欢吃,多少吃点。孩子选择隐忍,妈妈还以为孩子真的变了,为自己的教育方式鼓掌。实际上,孩子只是看到自己发脾气,妈妈会生气,因此宁愿忍受也不会再发表意见。
3、想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孩子在家里闹腾的时候,父母总是顶着一幅愁容。只要孩子变乖,脸上就会浮现笑容。孩子发现这个规律后,为了让爸爸妈妈更喜欢自己,本来很想玩,也会忍着不玩,多学习,少说话,父母开心就好。心里不开心,却无法发泄,这会阻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表面从容,实际上这些负面影响却已经深入内心。
四.长时间压抑,有哪些消极影响?
1、孩子容易患抑郁症
长期心里压抑,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最直接的结果是引发心理疾病。患上抑郁症,每天内心越来越痛苦、煎熬,甚至会想到自杀。压抑太久,真的对人不好。
2、更容易“走极端”
人都有本来的样子,不管是伪装成乖孩子也好,好学生也罢,一旦孩子觉得不想再装下去,就会不管不顾。与其无聊地学习,还不如每天打游戏,孩子从想成为一名医生,到成为一个废物,只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3、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成为鸵鸟
压抑自己,想做的事不敢做,想追求的人不敢追,遇到困难就退缩,害怕失败,害怕周围人的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宁愿当缩头乌龟或是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也不愿意变成战士。
五.父母该这样应对“压抑型”的孩子
1.允许孩子脆弱
孩子就是孩子,总会有承受不住的时候。家长把孩子当成年人对待,这并不值得提倡,也不公平。他可以笑,也可以哭,无拘无束地生活,才是孩子该有的状态。父母允许孩子脆弱,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情绪反馈。
2.理解孩子发泄情绪
当孩子发泄情绪之时,父母不要第一时间就指责,而应该给他正确的引导。只有将心中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出来,孩子才能有新的面目去面对生活。为人父母者,更应该做的,是给予孩子理解,并帮助孩子正面对抗。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即便是父母也不能阻止。想笑就笑,不开心就哭,生活处处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