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是中国神话之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中国太行风光揽胜处、中国康养福地,还是曲艺名城、戏曲之乡,千年梨园从这里肇始,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秀绝活、亮技艺,共同展示戏曲魅力;话文旅、促交流,携手推动融合发展。7月22日至28日,由长治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在长治滨湖文旅服务中心演出,每天一场,7天共演出117个剧目。
直播周采用“戏曲+文旅+直播”方式,演出题材广泛、形式丰富,涵盖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晋剧、蒲剧、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20余个剧种。除了线下演出,线上更有37家网络直播平台同步直播,7天直播观众达1.75亿人次,创造了戏曲传播的新纪录。
(相关资料图)
一方戏台,万千世界。7场演出均设置不同主题,包括三晋戏曲老中青名家名段演唱会、武戏绝活群英会、十大剧种青年领军群英会、名师高徒群英会、红色经典现代戏群英会、黄金搭档群英会、全国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全国多剧种的名家新秀齐聚长治,他们唱念做打,同台竞技,全面展示戏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彩魅力。
在首场演出——三晋戏曲老中青名家名段演唱会中,《西厢记》《霸王别姬》《长平绣娘》《华容道》《富贵图》《申纪兰》等传统经典唱段和新创剧目优秀选段轮番上演。演员用婉转激昂的唱腔、韵味十足的念白、细腻传神的表演,将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叫好声。
全国武戏绝活群英会中,演员舞动“刀枪棍棒锤”,上下腾跃,让大家感受传统戏曲中的力与美。京剧《八大锤》、豫剧《对花枪》、越剧《焚香记·打神告庙》、晋剧《喜荣归》、蒲剧《徐策跑城》、上党梆子《岐山脚·坐洞》等武戏选段,一招一式皆是真功夫,惊险绝技令人目不暇接。
长治是太行革命老区,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此次长治还设置了红色经典现代戏曲群英会,京剧《江姐》、蒲剧《红灯记》、河北梆子《洪湖赤卫队》、秦腔《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等红色经典,让现场观众再一次叩问初心,感恩党和时代。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上次还是10多年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武忠表示,长治的发展令人惊叹,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次直播周,许多剧团不远千里专程而来。比如,河北张家口华梅少年晋剧团,由中国梆子大会银奖得主杨学东率队,于演出当天从内蒙古包头来到长治。杨学东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长治参加表演,非常感谢主办方组织了如此丰富的演出内容,也为我们搭建了优质的展示平台。”
越剧《珍珠塔·惊塔》剧照
来自北京京剧院的京剧名家、梅花奖得主李宏图表示:“通过‘非常梨园直播周’活动,不同剧种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从而促进戏曲交流,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长治戏迷朋友的热情给了我力量。”演员被现场的声声叫好和雷动掌声感动,同时,“云端”也热闹非凡。“传统戏剧太有韵味了,值得细细品味。”“演出让人目不暇接,丰富又精彩。”……众多网友通过新华社现场云、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以及市级媒体网络平台观看了演出。
直播周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戏曲之美,同时也让观众将视线聚焦在戏曲传承上。名师高徒群英会中,14对师徒精彩合作,联袂展现了京剧、晋剧、河北梆子、越剧、楚剧、豫剧、上党梆子等剧种的独特神韵。有观众在网上留言感慨:“师徒同台,共唱经典,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豫剧《穆桂英挂帅》剧照
长治是曲艺名城、戏曲之乡,千年梨园从这里肇始,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武秧歌、壶关秧歌等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们真学,我们真教,我们是双向奔赴。”多年来,来自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的张志明秉承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从日常练功到舞台表演,坚持口传心授,带领一批批青年演员走上荧幕,为长治戏曲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直播周不仅有力展示了中华戏曲薪火相传、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也展示了包括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长治特色剧种在内的山西戏曲的多彩气象,有力促进了戏曲传承传播与交流。
精心策划的演出内容、镜头精准的拍摄呈现,便捷多样的收看渠道,既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也展现了长治形象。在7场主题晚会直播中,每场都安排了展示环节,通过主持人串联、互动采访、短视频等方式,介绍太行山水、古建民俗、非遗文化、上党物产等长治文旅名片,让全网观众领略长治的人文美、山水情、诗画意和烟火气。
戏曲搭台,文旅唱戏。此次活动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全方位宣传推介长治,助力长治文旅康养融合高质量发展。
如今,长治正锚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目标,着力打造“中国神话之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中国太行风光揽胜处”“中国康养福地”五大品牌。
接下来,长治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站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扎实推进戏曲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作品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