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23 年,ChatGPT 引爆了 AI 概念,也引发了业界对 AI 制药领域的遐想。
6 月 27 日,AI 生物技术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公司的首款 AI 研制药品,已推进至 2 期临床试验验证阶段。激起了市场狂欢之后,资本重新开始审视 AI 制药的潜力。
(资料图片)
就在同日,英矽智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为保荐人。
手握 AI 与生物科技的双重概念,英矽智能的 IPO 无疑更加引人瞩目。早在 IPO 之前,英矽智能已经成为了资本的 " 宠儿 ",累计完成了 7 轮融资,在 2022 年 7 月份的 D 轮融资完成交割后,公司的估值达到了 8.95 亿美元。
一直以来,创新药面临着研发过程漫长而又昂贵的痛点,AI 能否改变这一现状?英矽智能生成式 AI 平台究竟是颠覆式创新,还是资本噱头?
估值翻了 16 倍," 明星级 " 资本抢着投
2014 年,加拿大裔拉脱维亚科学家 Alex Zhavoronkov 在美国创立了英矽智能,创立之初,公司主要通过为药企服务,来训练算法并验证平台的能力。
2018 年,英矽智能的部分业务从美国转移到中国;2019 年,英矽智能在香港设立总部。
英矽智能一直是资本的宠儿,背后站着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创新工场、百度风投、淡马锡、华平投资、红杉中国、CPE 源峰、高瓴、复星医药等一众知名机构投资。
2019 年,英矽智能完成了 37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启明创投领投,斯道资本、F-Prime Capital、礼来亚洲基金、创新工场、百度风投、兰亭投资、BOLD Capital Partners 等其他投资方跟投。
2022 年 6 月,英矽智能完成了 6000 万美元的 D 融资额,华平创投、启明投资作为老股东持续加注。在当时全球生物医药融资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英矽智能当时的这笔融资显得殊为不易。
在 2018 年 -2022 年短短四年内,英矽智能共经历 7 轮融资,投后估值从 5440 万美元升至 8.95 亿美元,估值增长近 16 倍。如今递表 IPO,实际上也是众望所归。
招股书显示,IPO 前,Alex Zhavoronkov 博士持股 10.32%;WPC-SEA II Cayman GP LLC 通过 Mesolite Gem Investments Ltd 持股 9.71%;药明康德通过 WuXi PharmaTech Healthcare Fund I L.P. 持股 6.45%;淡马锡通过 Palace Investments Pte, Ltd. 持股 6.07%;启明创投通过 Qiming Venture Partners VI, L.P 持股 5.76%。事实上,AI 制药行业的融资事件并不多见,行业投资风险性高、商业化落地难等等,都会成为资本方犹豫的因素。
为何英矽智能可以屡屡获得 " 明星级 " 资本阵容加持?在 AI 制药领域,最难的就是利用 AI 技术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新药,而英矽智能显然已经具备了用 AI 研发出新药的能力。
招股书中英矽智能提到,公司的使命是利用专有 Pharma.AI 平台,横跨生物、化学及临床开发领域,加速新药的发现与开发过程。
此前,英矽智能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全新靶点、并设计生成全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整个研发流程仅历时不到 18 个月,研发成本仅为 260 万美元。
今年 6 月,英矽智能宣布,其已经开始 AI 研制药物的首批人体试验,为一名中国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肺部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型疗法。
这种药物名为 INS018_055,是全球第一种完全由 AI 设计和研制的药物,目前已推进至 2 期临床试验验证阶段,或即将成为制药业的重要里程碑。
营收同比增长 540%,暂无产品商业化
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下,每一款新药上市动辄需要数十年,耗费数十亿美元,且 90% 以上的新药都没能走到终点。
创新药的研发过程面临漫长而又昂贵的痛点,AI 技术的引入则提供了一种降本增效的途径。
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提到:制药行业从项目启动到 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筹备研究阶段平均需要 4.5 年,而英矽智能的生成式 AI 平台 Pharma.AI 和管线开发流程,使其能 12 个月内为典型的候选管线完成该流程。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之下,新药研发流程实现了显著的提速。
目前英矽智能已有效地建立由 31 个项目组成的多元化完全内部生成管线,涵盖 29 个药物靶点,覆盖纤维化、肿瘤、免疫学及其他需求缺口巨大的治疗领域。
截至目前,其管线包括 II 期研究的一项临床阶段资产、I 期研究的两项临床阶段资产、十项临床前资产及多项早期发现阶段资产。换句话说,英矽智能尚无产品实现商业化。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 2021 年、2022 年营收分别为 471 万美元、3015 万美元,同比增长 540%;年内亏损分别为 1.3 亿美元、2.22 亿美元,主要是因为研发开支过大。
在没有商业化产品的情况下,英矽智能目前的营收来源有两种,一是药物发现服务,二是软件解决方案服务。
其中,药物研发服务的收入在 2022 年贡献了超 9 成的营收,主要来自研发合作,包括来自预付款项及其他基于成功开发里程碑的款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来自生成式 AI 平台的授权组件相关的订阅费。
2022 年 1 月,英矽智能与上海复星医药达成战略合作,英矽智能将获得 1300 万美元首付款和未来的里程碑式付款。2022 年 11 月,英矽智能宣布与赛诺菲达成一项将持续多年、针对多个靶点的战略研究合作,预付款和靶点提名费用不超过 2150 万美元,里程碑总额最高可达 12 亿美元,这标志着英矽智能拿下了中国 AI 制药迄今为止的 " 最大订单 "。
目前,在英矽智能的产品管线中,小分子候选药物 ISM001-055 为其核心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 IPF ) 相关适应症,目前推进至 2 期临床试验验证阶段。
目前,全球仅两款药物获批用于治疗 IPF,即罗氏的吡非尼酮和勃林格殷格翰的尼达尼布,两者均于 2014 年获批。
即便成功上市,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 ISM001-055 面临的竞争并不少。
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的肺纤维化产品,将启动 III 期临床试验;在国内,IPF 研发进入 II 期临床的产品有泰德制药的 TDI01、众生药业的 ZSP1603、泽璟制药的杰克替尼、天方药业的 YPS345,以及两款二代吡非尼酮,分别是爱科百发的 AK3280 和东阳光药的伊非尼酮。
本次英矽智能 IPO 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 ISM001-055 的进一步临床研发、其他管线候选药物的研发、用作进一步发展及扩充机器人实验室、用于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及相关验证工作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